三问《X京报》
3月19日,《X京报》以《31部门首晒人均工资福利》为题,整版报道帝都各区县、部门2014年预算公开情况。报道中,记者计算公开数据得出,某街道人均工资福利支出21.42万元,引起社会热议。然而,事情却在3月19日下午峰回路转。涉事区正面回应,一些媒体也进行了跟进报道,指出2078.2万的工资福利支出还包括17个社区216名社工和协管员的工资福利,根据预算管理规定,公示内容只包含街道办事处在职人数和工资福利支出情况,简单以这两个数据计算人均工资福利会引起歧义。事件至此已水落石出,误会和歧义也应当烟消云散了,再谈此事貌似明日黄花。但笔者还是愿意摆一摆此事背后的几个细节。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出现误会肯定是双方责任,只不过我们应该想明白,这一响巴掌到底是谁打的谁?到底为什么打?首先,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公开财政预算,这是对人民的尊重,更是社会的进步,值得点赞。但按照规定公开的预算,计算出来的数据却与实际不符,究竟是预算管理规定存在纰漏?还是操作人员疏忽了细节?也是值得政府部门深思并加以改进的地方。本来是一件好事,把好事办坏了就有点画蛇添足的意思了。
其次,作为科班出身并从事过新闻工作的人,此事到让我想起了许多上学时老师的谆谆教诲,引发了我的一些质疑和不成熟的思考,借助时下火的一塌糊涂的“去哪儿”体,我也有三个问题想问问《X京报》。
职业素养去哪了?何家正先生曾说,“当记者也好,当编辑也好,要对得起良心,要凭良心做事,这是最基本的东西。”当然,根据道听途说以及该报的业界口碑,这么“高大上”的要求对该报记者来说有些苛刻了。那么,还是从最基本的职业技能聊吧。作为一名职业记者,调查采访,求证事实是最基本的技能,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有一句话叫“记者是跑出来的,不是坐出来的”,但该篇报道的记者们仅凭查阅网上公开的数据就能组织出整版的专题新闻,着实让我对这句话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好吧,说正经的,同样为帝都某区的“公务猿”,年工资差出一倍之多,这可能吗?不可能!正常人都会想到这一点,何况敏感的记者呢?但是为什么不去采访求证?原因有三,其一是记者想到了,但更明白采访过后的新闻报道肯定没有现在的效果,报社也不会给整版的版面和如此多的报道量,在计件取酬的行业里这是不能被接受的。其二,记者真的没想到。其三,我不是正常人。哈哈,好吧,还有很多是行业潜规则,我就不多说了。
媒体道德去哪了?记得在该报成立十周年时,一位社会名人曾寄语,希望该报能成为“走心”的报纸,这是鼓励还是提醒,我们不得而知。在笔者粗浅的认识中,媒体最基本的素质和道德是“立论一秉公正,居心务期诚正”。也就是说,作为公共平台,媒体的言论观点要公正、不带杂念,报道内容要客观事实。当然,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传统纸媒生存不易众所周知。如果在标题上用点小手段,在内容上做点小文章就能够让传统纸媒实现一两次“逆袭”,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但是,假如一家以“追求新闻的终极价值和普世价值”为理念,号称“对报道的一切新闻负责”的知名媒体,为了商业利益而背弃自己的理念,为了提高发行量而沦落为“标题党”,那么这种媒体肯定会为世人所不齿。
社会责任去哪了?媒体具有社会监督职能,给广大受众还原事实真相,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这也是媒体人最为看重的社会责任。西方媒体社会责任理论认为,公众的自由高于媒体的自由。这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媒体要保证公众知道真相的自由,这种自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不是媒体通过歪曲和断章取义呈现的事实。算了,不说西方,离我们太远,还是说说中国吧。当代中国媒体责任观最主要的内容有三点:求实为本的科学精神,正义至上的人文精神,和谐为美的自由精神。回过头看整个事件,单从这一篇报导来说,该报求实的这个精神肯定是没有的;和谐也确实是不和谐,虽然我明白“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道理;正义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不便评论。三点里有两点不符,确实该问问,社会责任去哪了?
最后,还想啰嗦一句,无论是西方媒体责任理论,还是当代中国的媒体责任论都认为,政府应当对媒体进行干预。
https://www.richdady.cn/wap/case.html
页:
[1]